英雄好汉晏珣不知道自己还有别的传说。
人太优秀了,想藏也藏不住。也许是哪家好汉走漏风声,让人摸到一点晏家父子的底细。
反正晏珣不会承认。
我堂堂正正朝廷命官,太子殿下的老师,跟好汉有什么关系!
来到龙江宝船厂,晏珣有一些感慨。
很久很久以前,他来过此地……遗址,也是一个景点。
穿越时空故地重游,就像一幅斑驳褪色的古画瞬间变得生动鲜艳。
冯保看着荒凉的宝船厂,也很感慨:“当初三保太监下西洋多大的声势,结果有些人看不得太监担当重任,愣是把下西洋停了。要不然,现在轮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横行大洋?”
对海外的局势,冯保比其他人了解得多一些。
在京城时,他还特意去见葡萄牙神父贝利拉。
晏珣说:“我们要加快速度,迎头赶上。从虾夷运来的百年橡木,要处理之后才能用,盖伦船先缓一缓。现在我们先造小一些的千料遮洋船,以及作为战船的大福船,可以做到吗?”
“料”是此时船的载重单位;遮洋船是元代海运漕船,适合近海航行。
当时由南方到北方的航道,一条从苏州的刘家港出发,一条从海门县的黄连沙出发,沿海路直达天津。
遮洋船也可以走海路去朝鲜、倭国、安南等附近国家贸易。
福船“高大如城,吃水一丈一二尺”,是昔日戚继光抗倭舰队的主要战船,可装备大发贡、碗口铳、鸟嘴铳、喷筒等大小火器。
船厂提举徐奎回答:“我们宝船厂底子还是有的,在人力物料充足的情况下,造千料遮洋船和福船没有问题。”
听他的语气,对造船还是很自信的。
冯保说:“就知道你们有办法!第一批先造两百艘!造船的费用,从皇家内府出,一定不会少了你们的。”
徐奎和李总兵面面相觑,只听说过千方百计从户部捞钱花的皇帝,没听过主动掏钱办国家大事的皇帝……
好吧,也不是没有,就是非常稀罕。
“保真?”他们忍不住看向晏珣。
太监说话不可信,晏大人看起来更可信。
晏珣点点头:“放心吧,皇上有钱。实话告诉你,造好的船去一趟倭国,就能拉回金银。这些金银一部分进太仓银库,一部分进皇上的内府。”
皇帝花钱造船,要按比例分赃。
国家派了水师护航、监督挖矿,国库也要分赃。
听完晏珣的话,徐奎和李总兵心里有底,又觉得哪里怪怪的。
别的皇帝经营产业都是中规中矩,隆庆皇帝直接去倭国掠夺,路子是不是太野?
吾皇有大盗之姿!
……有人说华夏古代是家天下,国家是皇帝的私产,其实不准确。
比如明代的国库和皇家府库就分得挺清晰。
皇帝要是想花国库的钱办自己的私事,可能被户部驳回,还会被群臣喷。
昏君!昏君啊!
因此皇帝想要过得滋润,就得经营自己的产业,皇庄、皇店、印书局之类。
历史上的万历皇帝为了挣钱,让皇家印书局拼命做生意,只要给钱什么书都印。结果连闻香教的造反宣传材料都是皇家印书局印的,人家教主徐鸿儒出钱了。
就很魔幻现实。
“两百艘船,包在我们身上!冯公公,您来督造大船,是住在南京城还是船厂?”徐奎问。
冯保正色道:“我住在船厂,就住你家旁边吧!日后有什么事,咱们可以及时沟通。”
“好,好。”徐奎尴尬地答应。
船厂离江近湿气重,他自己是住城里的。但这个太监跟以往的似乎不一样,是真心办实事的,让人没法说。
皇帝路子野,大臣是好汉,连太监都办实事……世道变化太快。
晏珣在龙江宝船厂的提举司衙门住了七日,陪冯保见工匠,打听一些消息。
“徐提举是华亭徐家的人,虽然徐阁老可能不知道他……我们帮徐家造过船。”收了晏珣给的钱,船工爽快交代。
“我们说这些,对徐提举没影响吧?”船工警惕地问,“他人还怪好的,帮我们找活,逢年过年还请我们吃饭。”
“没影响,继续说。”晏珣微微笑道。
船工松了口气,接着说:“还有徽州胡家,就是胡总督家,造内河大船。他家生产一种水泥,用大船从长江水路运输到江南江北。”
“水泥?”晏珣猛地想起这件事。
水泥的方子还是他给胡家的,当时说是卖水泥的钱双方分红。
这些年晏珣的小金库越来越满,也不知道哪笔钱是卖水泥挣的。
除了卖钱,水泥还能不能有别的用途呢?
比如说黄河决堤的问题,用水泥来修堤坝,会稳固很多吧?
“徐枚……徐枚呢?”晏珣走出门喊了两声,没有人回应。
“晏枚?晏枚在哪里?”晏珣换了个称呼。
徐枚从另一间屋子跑出来:“大哥哥喊我?我在计算造二百艘船的人工和木料呢!”
“先缓一缓。你知不知道胡家水泥厂的事?现在水泥产量如何,主要销往哪里?”
“大哥哥问我就对了!”徐枚高兴地说,“回京的时候,我去见徐大人,特意打听这件事……”
“那是你爹。”晏珣打断,又摆摆手:“行吧,你继续说。”
若论收养子,还是老爹给力。徐枚彻底忘记自己亲爹姓什么了!